2月12日,正值元宵佳节,2025年国家级非遗枫亭元宵游灯在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火热举行。花灯一出,镇里万人空巷,尽管天空中飘着绵绵细雨,却丝毫没有影响观众对观赏花灯的热情。
枫亭元宵游灯习俗作为莆田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助力“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始于宋代,传承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如今,每年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七,游灯活动都会在枫亭镇的四个社区和一个自然村依次举行,规模宏大,场面壮观。
枫亭游灯活动在元宵佳节举行,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观看打卡。 本文图片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摄
枫亭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郑秋鉴告诉澎湃新闻():“枫亭的传统文化氛围十分浓厚,村民都是自发性地参与游灯活动,并在制作的花灯中融入了历史文化、名人事迹、古典民俗等元素。”
用白萝卜雕刻成各种造型的菜头灯,是枫亭独特的灯艺精品,也是游灯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灯组之一。
菜头灯市级非遗传承人吴金国,从17岁开始做菜头灯,至今已近50年。在他的记忆里,小时候的游灯活动,每家每户都会出钱出力。如今,他做灯所用的萝卜,大都也是村民自种,成熟后送与他的,“枫亭游灯一代代传承下来,要把这种习俗和传统节日的氛围保留下来。”
元宵,是莆田一年之中最为隆重和漫长的佳节。家家挂灯、处处游灯则成为必不可少的庆祝环节之一,寓意着迎接光明,添丁兴旺。
位于莆田仙游县的枫亭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资料显示,自宋至清代,登进士榜的有127人,出了文武状元。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主持建造泉州洛阳桥的蔡襄,北宋书法家蔡卞,宋代南康郡王陈洪进等一批历史风云人物也从这里走出。
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催生了枫亭元宵游灯的民俗文化,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枫亭元宵游灯始于宋代,到了明代,灯事更是盛况空前,传承至今已有900多年。2008年,“枫亭元宵游灯习俗”被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枫亭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郑秋鉴介绍,如今,每年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七日,游灯活动由4个社区和1个自然村依次进行,总参与人员达4000多人,“历史上对枫亭游灯的记载很多,它不仅规模宏大,参与者众多,且还加入了戏台表演、锣鼓队巡游等多种形式。”
2月12日晚上,一台台彩灯、一个个方阵,在枫亭镇街上巡游,鳞次栉比,浩浩荡荡,引得市民和游客纷纷拿出手机拍照。
由花盆菜头灯、蜈蚣灯、伞灯等组成的灯架方队千奇百态,异彩纷呈。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莫过于“百戏彩架灯”,通过灯组巧妙展示了历史人物故事,以灯架塑形,融入戏剧、灯艺和杂技艺术的技巧,让人叹为观止。
此外,车鼓队、十音八乐队、舞蹈队等穿插在各式各样的游灯方队之中,为活动增添更多看点。
旅游博主“七师兄”是四川自贡人,他游历了全国多个城市,这是他第一次看到如此有特色的游灯活动。PG电子平台他对澎湃新闻说:“我听说莆田的元宵非常独特,今天看完彩灯以后,我觉得这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深刻的民俗文化体验。枫亭的游灯活动都是村民自发组织的,彩灯也是村民自己做的,大家拧成一股绳共同参与,这种形式真的太热闹、太浪漫了。”
郑秋鉴也提到,枫亭人对文化的传承十分重视,“有不少企业家回到枫亭过年,对游灯活动出钱出力,都非常热情地参与进来。”
这款用白萝卜雕刻成的花灯,2008年成为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元宵节游灯的习俗,至今已有千年之久。相传古时枫亭民间很多底层百姓买不起灯,便就地取材,用白萝卜雕成各种花卉。
今年已63岁的吴金国是枫亭本地人,也是非遗传承人,制作菜头灯已有46年。今年元宵节的“菜头灯”,他和另两位手艺师傅在去年10月便已着手制作,估测已雕完三至四百根萝卜。
随着时间的推移,菜头灯的雕刻制作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吴金国说:“以前雕得比较单调,比如梅花就只雕五片花瓣,现在可以雕刻的种类越来越丰富,一般木雕能雕出的图案,我们都能与之相媲美。”
“现在还会雕刻大型的图案,例如在雕凤凰或者龙的时候,会用到好几根萝卜,将雕完的图形一一拼接来做游灯展示。”吴金国介绍。
随着近几年莆田元宵民俗活动被大众所熟知,越来越多游客慕名而来。花车灯架设计师薛奋飞意识到,枫亭元宵游灯的彩架灯需要进一步地创新和变革,这几年,他一直在思考如何把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元素和画面在元宵舞台上展现。
“我是做花灯花车长大的,每年元宵都会站在彩架灯上参与游灯活动,长大之后,一些历史文化的题材激发了我的想象空间。例如枫亭是龙舟之乡,我们就制作龙舟的彩灯,巡游时让人坐在龙舟上,让更多人看到龙舟健儿那种积极向上的活力。”薛奋飞说道。
薛奋飞参与设计的灯组走进了枫亭的大街小巷,引来众多好评。他说:“元宵节是我们相聚团圆的大舞台,我想把这种快乐和热闹的氛围传递给更多人,也希望游灯活动能够一代代传承,一代代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