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17岁姑娘三次上山劝日军投降被强行拖入要塞战后只剩一块PG电子头巾

2024-12-23 03:34:42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在黑龙江省绥芬河市,有一座“友谊和平天使”的雕像,雕像是一位年轻的姑娘,手里挥舞着头巾,回头望着家乡。这个雕像代表了一段凝聚的历史,哪怕这段历史在当地上的简史稿中只有一句线年后,迟到的追封。

  这个雕像描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17岁的姑娘嘎丽娅,三次上山劝日军投降的线岁的姑娘,在战火硝烟中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中俄两国曾携手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战歌,是当地人民群众心中最美丽的天使。

  嘎丽娅在1928年2月18日,出生于我国黑龙江省的边境城市绥芬河市。父亲叫张焕新是一个中国山东人,早年靠在中国和俄罗斯海参崴之间靠劳动力换取钱财,或在两国之间进行倒卖生意。母亲菲涅是乌克兰人。在结婚后根据俄罗斯的习俗跟了丈夫的姓氏,叫张·菲约格拉则是白俄罗斯后裔。

  嘎丽娅的全名是嘎丽娅·瓦西里耶夫娜·杜别耶娃,家里人都会称他为嘎拉。嘎丽娅虽然出生在战乱年代,但是被家里人保护得很好,童年是在家庭的关爱中无忧无虑地度过的。嘎丽娅在唱歌方面非常有天赋,学习方面也非常有天分。

  在1941年嘎丽娅跟同学丽达一起获得了俄罗斯侨民音乐或金百合歌手奖,演唱的歌曲《白色的刺玫花》更是获得了1等奖。在1942年14岁的嘎丽娅在绥芬河市的露西亚俄侨学校毕业,毕业后的嘎丽娅还在1943年留在学校代理音乐课和日语课。

  从嘎丽娅个短短的人生经历来看,如果嘎丽娅没有去劝降日军的话,没有因为被日军迫害消失的嘎丽娅,应该会在整个世界上留下更多属于自己的痕迹,不仅仅是绥芬河市的历史上记载的短短的一句话“张焕新的混血姑娘三次上天长山劝降”。

  嘎丽娅接受过正统的教育,生活在多民族的环境中,周围是日本人、俄罗斯人和中国人,很轻松地学会了三国语言。从嘎丽娅留下的那张照片来看,170米的嘎丽娅眉目清秀,端庄, 眉眼间有遗传到父亲作为山东人的大气和母亲白俄罗斯人的精致,是个很好看的小姑娘。

  仅从一张照片,就能让人想象到,如果这个小姑娘还活着,在成年后绝对会称为当地最受欢迎的女孩,或许会跟她的父亲一起打理家里的生意,甚至可能会称为当地有名的商人,或许会根据自己的爱好,成为一名音乐家。

  但是这些都在嘎丽娅17岁那年截然而止了,没有了这些被世人揣测的未来,只留下在第三次上山,劝降日军时,她的母亲给带的头巾。没有人知道,这个年仅17岁的小姑娘,在被日军强行拖入要塞后发生了什么。

  抗日战争能够结束,是很多中国人打心底最期待的事情。在1945年8月9日,苏联的150万军队从东、北、PG电子登录西三个方向,越过中苏、中蒙边界线,向日本关东军发起突袭,很快绥芬河市被苏联军队拿下,只剩天山要塞中的部分士兵还在负隅顽抗。

  在1945年抗日战争接近尾声,但在国内,还有部分日本士兵负隅顽抗。虽然他们在战争中节节败退,但是苏军的招降却置之不理。这些日本在天长山修建了防御要塞,准备抵抗到底。

  天长山上的军事要塞,是日本军队苦心经营多年的结果,山上到处都是暗堡和防空洞。想要强攻不会对整个天长山的结构造成严重的毁坏,还会对当地的百姓造成严重的危害,所以苏联军队打算派一名代表去跟日本人进行谈判。

  但是大多苏联的军人都是穷苦百姓出身,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会小语种的士兵根本没有。无奈之下,只能在绥芬河附近找一位会日语的人帮助谈判,对日本军队进行劝降。当时在苏联红军登记处,一位负责人向在场的人询问“谁会说日俄两种语言?”

  不知道是谁用俄语回答了一句“嘎丽娅·杜别耶娃会说日语”。绥芬河在当时还是一个只有几千人口的小镇,容貌、才华出众的嘎丽娅在当地的名气很大。很多人都认识这个会三国语言的小姑娘,大家的目光都看向了嘎丽娅。

  苏军觉得年纪尙小的嘎丽娅不合适前往参与劝降。劝降是一个需要胆量、经验和交流技巧的危险工作。嘎丽娅年纪太小,不适合这个极度危险的工作。但是经过多番寻找之后,就只剩下了这个小姑娘会说日语,无奈之下,只能让嘎丽娅先去试一试。

  嘎丽娅的母亲不同意嘎丽娅去冒险,嘎丽娅很镇静地说“不要紧的,要塞里还有我的日本同学呢!”据后来证明,要塞里确实有一些日本小孩是嘎丽娅的朋友。没有人知道嘎丽娅是鼓起多大的勇气,跟苏联红军前去劝降的。

  或许当时嘎丽娅是抱着可能会有危险,当时苏联红军会保护她的想法,前去参与劝降的,或许嘎丽娅当时只是想冒着危险,转告她的日本邻居和伙伴走出防空洞,免得伤及妇女和幼童。我们没有人知道,当时年仅17岁的嘎丽娅抱着什么样的想法,鼓起勇气去跟苏联红军一起对日本士兵劝降。

  之后嘎丽娅跟随4名苏联士兵,走上了日本军队所在的天长山要塞。深入虎穴去完成劝降的任务。据说当时嘎丽娅一共三次去天长山劝降,第一次无功而返。第二次去进行劝降时,日本军官说需要一些时间准备,并答应在下午3点放下武器投降。

  到达约定的时间之后,日本士兵还是没有进行投降,嘎丽娅再次跟随苏联士兵前往劝降。这次劝降中日军突然开枪,打死了一同前往的苏连士兵,并将嘎丽娅拖进了山洞。当时现场的具体详情并没有人看到,成为了一个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迷惑。

  在山下的苏军,发现前去劝降的士兵经过一个晚上,依旧没有下来,当即知道劝降可能出现了问题,于是开始对天长山进行强攻。在1945年8月15日,天长山要塞仅剩的26名士兵投降,直到战争结束,也没有看到嘎丽娅回来。

  在战争过后,人们在山上找到了嘎丽娅走时,嘎丽娅母亲给她系上的红头巾,却一直没有找到人,当时激战的炮火将很多尸体炸飞了,也没有找到嘎丽娅的尸体。嘎丽娅就这样,因为劝降失去了消息,在战火中走得如此的轰轰烈烈。

  之后天长山要塞被摧毁,26名投降的日军被遣送回国,苏联士兵也很快撤离了,没有人为那个勇敢的前去劝降的女孩作证。毕竟在多年的战火中,百姓因为战火去世是多么正常的事情呀。就这样嘎丽娅的死亡成为了一个悬疑。

  没有人追认这个勇敢的小姑娘为烈士,只有小姑娘的母亲独自一人承受着回去孩子的痛苦。在绥芬河当地的简史稿中留下了一句“张焕新的混血姑娘三次上天长山劝降”,没有任何的具体记载,没有历史档案的详细描述。

  目前大家对嘎丽娅的认知,还来自一张拍摄于1943年的老照片,当时15岁的嘎丽娅跟她的兄长张国列一起拍摄的合影。当时张国列曾经这张照片赠送给朋友米苏林,在嘎丽娅牺牲之后,米苏林经过多次寻找,才将这张照片送回到嘎丽娅母亲的手中。

  在2015年绥芬河市人民政府曾发布了一篇关于嘎丽娅雕塑的专题报道。在报道中绥芬河东北亚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陈云费尽周折,在俄罗斯波格拉尼奇区的一个小村子里,找到了当年带领嘎丽娅上山劝降的苏连红军军官菲多尔琴科的妻子。

  原来,这位带领嘎丽娅前去劝降的苏联军官,在战争结束后,因为这次劝降行动获得了一枚红星勋章。这位苏联军官,曾多次在电视节目中讲述了嘎丽娅的事件,不止一次地跟家人讲述带着嘎丽娅劝降的详细经过,在这位苏联军官眼中,这枚勋章应该属于嘎丽娅。

  在2005年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之际,从事地方史志工作的孙伯言等民间人士,自发的筹集资金,并要求俄罗斯最高美术学府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的院长,设计几年嘎丽娅的“友谊和平天使”的雕像。并以当地市民的名义给俄罗斯总统写信,邀请他为这座雕像题词。

  除此之外,当地政府还筹建了以嘎丽娅名字命名的公园。在公园内,大家栽下了嘎丽娅最喜欢的白桦树和云杉,有心人还将白桦树和云杉组合成了“唇”字,意思是中俄两国人民一衣带水,唇齿相依。

  在1945年10月8日,协助苏联军队解放绥芬河,奉献出自己生命的17岁中俄混血姑娘,如今成为象征中俄两国友谊的“友谊和平天使”矗立在绥芬河和平广场上,中俄两国人民一起在新建成的嘎丽娅雕像面前献花。

  雕塑刚刚落成,有来自俄罗斯远东的铁路退休老职工,组成小的合唱团,在嘎丽娅的雕像前献唱《仙鹤》和《喀秋莎》这两首因为战争写的歌。当时他们说“我们把这两首歌曲献给永远17岁的嘎丽娅”。

  在2007年5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回信,并为嘎丽娅的雕像题词,在2007年6月,俄罗斯驻华大使转程来到绥芬河转交了俄罗斯总统普京亲笔签名的信件。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信件是这样写的

  “俄中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建立在两国人民相互理解和真挚友谊的基础之上。人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的巨大损失是无法弥补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将对这次沉重考验的记忆和对那些英勇献身英雄的哀思传递给子孙后代。为此而建立‘友谊和平天使’纪念碑,来表彰这位翻译姑娘拯救和平居民的功绩,这将受到后代人的敬意。我建议纪念碑上应该刻上这样一段话:我们的友谊是相互理解,信任,共同的价值观和利益。我们将铭记过去,展望未来!”

  在那次劝降中17岁的嘎丽娅永远地留在了17岁,但60多年后的我们,依旧铭记那个因为劝降失去生命的女孩。不知道大家对17岁的嘎丽娅三次上山劝日军投降怎么看?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搜索